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范明昱 濟南報道
1月28日下午,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2023年“項目突破年”工作動員大會。市委書記劉強提出,要努力在十個領域取得突破。其中包括“要在增強文化軟實力領域求突破,做好文明典范城市創建工作,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加快發展文旅產業,增強文化影響力?!?/p>
文化,是城市發展的“根”與“魂”,是生命力之本,是創造力之源。
根據下發的《濟南市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濟南2023年新開工項目545個,總投資超6600億元,這之中文化軟實力項目15個,總投資259.26億元。
如今,時間的指針已經指向2023年的嶄新刻度,如何能讓“文化之光”更深一步刻進濟南發展基因里,激發磅礴的力量和擔當?這幅彌漫著藝術氣息與格調情懷的文化發展新藍圖已經打開卷軸,呈現在大家的眼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化自覺,資源就是生產力
1月7日,“共生世界-2022濟南國際雙年展”在山東美術館、濟南市美術館同步拉開帷幕。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221名藝術家的272件藝術作品,無疑成為濟南這個冬日當之無愧的流量王,也拉開了文化發展新氣象的序幕。
文化自覺,是“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哲學三問。
濟南,因地處古四瀆之一的“濟水”之南而得名。這里文脈縱橫,遺跡眾多,鐘靈毓秀,人杰地靈,是史前文明“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人文底蘊厚重淳樸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從底蘊來看,濟南的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擁有不可復制性、不可替代性等多種特性。
不論是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等“72名泉”形成的泉城文化,還是城子崖、大辛莊等形成的紅色文化,亦或是皮影戲、泥塑兔子王、鼓子秧歌等上百年傳承不斷的傳統非遺文化。這些文化資源都是濟南未來發展的巨大寶藏,利用挖掘好這些文化資源,就可以轉化為推動濟南實現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建設的生產力。
新的一年,濟南正在努力加快布局文化建設,吹響搶抓機遇的奮進號角。
根據大會印發的《濟南市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濟南明確將大力實施“提升城市軟實力創建文明典范城”十大攻堅行動,高水平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推進“泉·城文化景觀”申遺,推動以“二安”為代表的詩詞文化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打造齊長城、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大辛莊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市博物館新館、市城市規劃館、市檔案館新館等文化設施。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打造世界級泉水旅游標志區、泉城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和黃河文化旅游帶,做好做多“夜游泉城”產品。
文化自新,文旅融合深一步
如今,新一輪文化變革方興日盛。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里提出:“文化是重要領域,必須加快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進適用技術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重塑文化生產傳播方式,搶占文化創新發展的制高點?!?/p>
一直以來,文化的傳統性與時代性辯證統一,二者關系處理得好,文化建設工作就不會迷失方向、停滯不前。其中,文旅融合是一大關鍵。
2022年11月2日,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公示擬推出的53個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名單,其中“山東省百年宏濟堂和力諾陽光工業旅游基地”入選,是濟南唯一入選項目。據悉,宏濟堂始創于1907年,以傳統制藥技藝、診治技法、健康強身理念等為基礎,傳承弘揚中華民族的健康觀、養生觀、文化觀、哲學觀,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華,是齊魯大地中醫藥創新發展的重要承載。
目前景區有 40 余處旅游觀光與體驗景點,并開發了陽光工業游、中醫藥研學游、中醫藥康養游、阿膠體驗游等多條游覽線路,游客可以近距離觀看中藥炮制技藝,種植采摘中藥材,動手熬制阿膠,體驗以醫療養生為特色的“六療養生”項目。
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推動文化和旅游進一步融合發展,這僅僅是展現濟南文旅深度融合的其中之一。
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濟南兩會上,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都對濟南新一年文化建設寄予了厚望。今年,濟南繼續提出要深化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一方面,加快宋風古城、長鹿白云湖旅游休博園等重點項目建設。另一方面,發展影視動漫、電子競技、沉浸式演藝等新興業態,創建一批主題旅游示范基地。同時還將加強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利用,創建40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打造8個泉韻鄉居美麗鄉村樣板區。
提升城市軟實力,做好文化發展大文章,濟南繼續奮進2023年,勇扛文化建設大旗。